当前位置: 首页 夏商周历史

魏国的人才为什么都去了秦国

编辑:爱上历史发布时间:2022-05-20 00:00

公元前381年,年仅21岁的秦孝公赢渠粱即位,上位之初,便颁布了让天下各国心惊胆战,让天下才子欣喜若狂的求贤令。

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上面写道:“昔我穆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一句话看出了,秦孝公求贤若渴的心情,也看出了大秦面临的重重困境。更打开了秦国“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人才引进的道路。

一、秦国哪里吸引了各国人才?

1、秦国为六国人才创造了一个绝佳的发展环境

山东六国自古以来受商周宗法制度影响很深,在官员的任职和选拔上,采用的是“世卿世禄制”。

这个制度是商周时期就开始实施的官制,“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是这个制度最大的特点。大意就是,官职,爵位是世袭的,代代相传。

这种制度,断绝了有才之人的升迁之路。

秦国自古就受宗法制度影响弱,所以在官员的选拔上面,从来都是有能者居之。秦孝公的求贤令一出,极大地吸引了各国有才之人,文中的“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给六国人才高官厚禄,崇高地位。让六国满腹才华的人才有了升迁的道路。

自古以来良禽择木而栖,秦国给了六国人才一个施展才华的地方,不像其他国家要考资历和关系获得官职地位,在秦国,只要你有能力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2、客卿制度的实施

秦国历代国君坚定不移的实施“客卿制”,让其成为人才引进政策的保障。所谓“客卿”就是,请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

秦国引进的人才,都是实用性的人才,并不是满口道德仁义的儒生。侧重于能够在大争之世带领秦国富强的法家、纵横家、兵家等人才。在人才利用方面也是,因才使用。对于人才的选择,秦国更是不拘一格。敌国、异族、流寇、奴隶,只要有才都可用。

比如秦穆公时期的百里奚,就是个奴隶,张仪、商鞅、李斯都来自敌国。

评论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