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 世界文化 历史典故 民间故事 影视文化

最新文章

  • 僰人悬棺是什么年代的
    僰人悬棺是什么年代的

    明代以前的古代崖葬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集中在麻塘坝和苏麻湾两地。以将死者的棺木放置在悬崖绝壁上为特征。共保存有悬棺265具,是目前门内保存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置棺高度,一般距离地表10米~50米,最高者达100米。置棺方式,一为木桩式,即在峭壁上凿孔2~3个,楔入木桩以支托棺木..

    中国文化 2022-01-02
  • 苏麻湾悬棺有什么特点
    苏麻湾悬棺有什么特点

    苏麻湾悬棺在曹营乡海棠村邓家河北岸。山峦重叠,上筑有不少古堡山寨,悬棺即位于与之对峙的苏麻湾岩壁。现存悬棺42具,其中7具置于天然洞穴和岩墩上。 “僰人”,一名,始见于《吕氏春秋》,主要聚居在地处川南边陲的珙县。僰人以膘悍、善骑、勇武、善战著称;周朝时因助武王伐纣有功,被册封为“..

    中国文化 2022-01-02
  • 宁武石门悬棺有什么特点
    宁武石门悬棺有什么特点

    位于山西省宁武城西70公里处小石门村西极为幽僻的山谷内,峡谷深处有一个幽僻的巷弯,入口石壁如门,巷内林木葱翠,古建专家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考古专家认为石门悬棺是长江以北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一处崖葬群,极具考古研究价值。 考证 据考古专家们考证认为,石门悬棺是迄今中国北方地区..

    中国文化 2022-01-02
  • 江西龙虎山悬棺有什么特点
    江西龙虎山悬棺有什么特点

    龙虎山最大悬棺 由中国社会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及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等单位组成的我国最大规模的古悬棺科考队,通过搭建65米高的脚手架进入龙虎山地区最大的悬棺洞穴。专家们初步解释了这个悬棺洞穴的特点。 特点一:棺木数量多。悬棺洞穴中一共八具棺木,是我国历..

    中国文化 2022-01-02
  • 江西龙虎山悬棺是怎么放置的
    江西龙虎山悬棺是怎么放置的

    龙虎山仙水岩,有成片的千古崖墓群,绝壁之上,玉棺悬空,神秘莫测,被称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墓葬距今2600余年,为春秋战国时期古代越人所为,数量之多,位置之险,造型之奇特举世罕见。百米悬崖绝壁之上的洞穴中棺木是用什么办法放置进去的?古越族人为何要将先人安放洞穴之中?什么人才能享受此种殊荣?..

    中国文化 2022-01-02
  • 江西龙虎山悬棺是谁放进去的
    江西龙虎山悬棺是谁放进去的

    龙虎山位于江西鹰潭市南郊,按照“北孔(孔子)南张(张天师)”的说法,曾是张天师修炼宝地的龙虎山就是我国道教的发祥地。龙虎山的区域内有99峰、24岩,蜿蜒流淌于群山之间的是水色清漪的仙水溪。 悬棺遗址位于仙水岩一带。仙水岩诸峰峭拔陡险,岩壁光滑平展,岩脚下便是泸溪河。 临水悬..

    中国文化 2022-01-02
  • 彩瓷有哪些种类
    彩瓷有哪些种类

    彩瓷亦称“彩绘瓷”(painted china),汉族传统名瓷之一。器物表面中加以彩绘的瓷器。主要有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两大类,釉下彩始于三国时期东吴釉下彩绘瓷。唐代有唐青花,以及长沙窑等釉下彩绘瓷。明清时期开始出现是釉上彩(粉彩),同时也是彩瓷发展的盛期,以景德镇窑成就最为突出。 ..

    中国文化 2022-01-02
  • 彩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彩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彩瓷亦称“彩绘瓷”(painted china),汉族传统名瓷之一。器物表面中加以彩绘的瓷器。主要有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两大类,釉下彩始于三国时期东吴釉下彩绘瓷。唐代有唐青花,以及长沙窑等釉下彩绘瓷。明清时期开始出现是釉上彩(粉彩),同时也是彩瓷发展的盛期,以景德镇窑成就最为突出。 在我国..

    中国文化 2022-01-02
  • 粉彩瓷的历史发展
    粉彩瓷的历史发展

    早在清康熙年间,粉彩作为瓷器釉上彩绘艺术已开始了萌芽;到雍正时期,已趋成熟,并形成粉彩装饰的独特风格;乾隆时期粉彩已非常兴盛。粉彩的艺术效果,以秀丽雅致,粉润柔和见长,这与洁白精美的瓷质分不开,它们相互衬托,相映成趣,有机地结合起来。 康熙、雍正粉彩瓷 粉彩始创于康熙,极盛..

    中国文化 2022-01-02
  • 粉彩瓷器什么时候出现的
    粉彩瓷器什么时候出现的

    粉彩瓷是珐琅彩之外,清宫廷又一创烧的彩瓷。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由于砷的乳蚀作用颜色产生粉化效果。粉彩瓷在众多的清宫廷粉彩瓷中,慈禧粉彩简单率直,浓笔艳抹,富贵豪华而别具一格。红鸟牡丹富贵罐是其风格的经典之作。 此后,袁世凯于1915年底称帝,年号“洪宪”。喻..

    中国文化 2022-01-02
  • 古人进行悬棺葬的心理追求是什么
    古人进行悬棺葬的心理追求是什么

    也有人认为施行悬棺葬是“孝道”的表现或是为了追求吉利。如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记载古人的崖葬习俗,“弥高者以为至孝”,以至丧家争相挂高;元代李京《云南志略》则载土僚人死后,悬棺以“先坠为吉”。也有人认为古代越与濮及其后裔民族大多生活于高山僻壤中,把高山险峰、崇山峻岭视为生活的依托,或因其难以接近..

    中国文化 2022-01-02
  • 悬棺葬习俗是怎么产生的
    悬棺葬习俗是怎么产生的

    悬棺葬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题,其一个个具体项目,几乎都是悬案,所以也有人以“悬棺葬之谜”作为统称。这里简略介绍一个和民俗学研究关系最密切的问题:这种奇特的葬俗是怎么产生的? 生活在福建周宁、福鼎、柘荣、屏南等地区的畲族同胞,有一个关于悬棺葬由来的传说:上古时,畲族的始祖..

    中国文化 2022-01-02
  • 古代悬棺为什么大多在江河两岸
    古代悬棺为什么大多在江河两岸

    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用我们至今仍不知晓的方法,将仙逝者连同装殓他的尺棺高高地悬挂(置)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葬地的形势各异,归葬的个体方式也略有差别:或于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尺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或在约壁上开凿石龛,尸棺置入龛内;或利用..

    中国文化 2022-01-02
  • 古人为什么要进行悬棺葬
    古人为什么要进行悬棺葬

    曾对华南各省悬棺葬遗存进行过长达十多年实地考察的人类学专家陈明芳认为,华南地区的悬棺葬大多采用“自山上悬索下柩”的方法,这种方法省时省力,简便易行,不需搭十几米或数十米的脚手架,更不需去制造绞车、滑轮等机械工具。古代的人们在某个专门领域内所具备的聪明才智,说不定现代人还不具备呢(《中国悬棺葬》..

    中国文化 2022-01-02
  • 悬棺的棺木为何能千年不朽
    悬棺的棺木为何能千年不朽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古代也是有很多奇葩的让人不能理解的举动的。像我们现在人一般死后便会入土为安,把骨灰买到土里或者是洒向江中,其实,这都是表达的一种人们对亲人的缅怀和思念,小编刚刚也是看到一则消息称中国古代有一种殉葬方式是悬棺,也就是说死后把人放进棺材里,然后把棺材放到悬崖边上,而且,这..

    中国文化 2022-01-02
  • 悬棺是怎么挂在悬崖上的
    悬棺是怎么挂在悬崖上的

    悬棺葬式是一种处置死者尸骨的特殊方式,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种富有深厚文化涵容的悬棺葬式,存在着许多令今人无法解释的困惑之处。比如,远古时代的人们到底是用什么办法把装有尸体和随葬物品、重达数百公斤的棺木送进高高的崖洞里去的,就是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问题。 最早..

    中国文化 2022-01-02
  • 长江三峡悬棺是怎么做到的
    长江三峡悬棺是怎么做到的

    可能去过三峡游览的人都知道,在巫峡的一些悬崖上面,有很多会在盗墓小说里面出现的“悬棺”,不禁让人有些毛骨悚然,联想到一些小说当中的诡异情节。尤其是,这两边是悬崖峭壁,想要上去都是相当困难,但是上面竟然会存在那么多悬棺,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三峡悬棺是什么时期的,这样的墓葬有什么讲究?我们一起来看..

    中国文化 2022-01-02
  • 什么是悬棺
    什么是悬棺

    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属崖葬中的一种。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人在崖下可见棺木,故名。悬棺葬工程艰险,耗资大,主要在贵族中盛行。 “悬棺”一词,来源于梁陈间顾野王(519~581)“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

    中国文化 2022-01-02
  • 周邦彦最经典的词是什么
    周邦彦最经典的词是什么

    周邦彦北宋的风流才子,放荡不羁的性格并不影响周邦彦读书,周邦彦的词也是当时名妓李师师喜欢的。周邦彦还在床榻之下写过李师师和宋徽宗相会的情诗,十分缠绵。周邦彦最擅长的就是写伤情背景,情感细腻,怜惜满词。小编非常喜欢周邦彦的这首《六丑·蔷薇谢后作》。它有着深入骨髓的相思,是流传千古的名作,全词如下..

    中国文化 2022-01-02
  • 宋词的分类有哪些
    宋词的分类有哪些

    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为宋代儒客文人智慧精华,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

    中国文化 202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