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 世界文化 历史典故 民间故事 影视文化

最新文章

  • 京剧中诸葛亮在哪出戏中才会有抖袖的身段表演
    京剧中诸葛亮在哪出戏中才会有抖袖的身段表演

    诸葛亮的戏中只有那一出戏身段表演中有“抖袖”的身段表演? 挥泪斩马谡 抖袖戏曲表演程式动作,是戏曲舞台上十分常见的一种水袖袖式。在角色出场时或行大礼前可作整饬服饰之意,也可配合身段、念白作“叫锣、叫唱”之用,或作装饰身段以表示角色在某个关键处的情绪变化,以及在唱念终结或转折时起交代..

    中国文化 2022-01-02
  • 明代短篇白话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出自哪里
    明代短篇白话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出自哪里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纂辑的白话小说集《警世通言》中的一篇短篇小说。这是冯梦龙根据同时代的文人宋懋澄的《负情侬传》改编而成的,属明代的“拟话本”。小说讲述明万历年间,京师名妓杜十娘为了赎身从良,追求真爱,将自己的终身托付给太学生李甲。可李甲生性软弱,自私,虽然对杜十娘也是真..

    中国文化 2022-01-02
  • 稷下学宫为什么能够成为百家争鸣的中心园地
    稷下学宫为什么能够成为百家争鸣的中心园地

    战国时期,诸侯为从多方面摸索统治经验巩固政权,多对各家学派都兼而礼之。有些诸侯国的君主还创办了学术活动中心,以吸引四方游学之士。稷下学宫就是齐国官方创办的一个学术中心兼政治咨询中心。因设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稷门附近,故称稷下。稷下学宫建立于齐桓公(田午)之时,历经百余年(公元前4世纪中..

    中国文化 2022-01-02
  • 比甲骨文还要早的文字是什么
    比甲骨文还要早的文字是什么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普遍认为甲骨文乃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那么是否有比甲骨文更早的中国汉字呢?事实上不仅有,而且不止一种,只不过由于发现数量较少,目前还无法判断其是否属于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之上而得名,又被称为“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

    中国文化 2022-01-02
  • 瓦当是什么朝代的
    瓦当是什么朝代的

    瓦当,是指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特指东汉和西汉时期,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瓦当上刻有文字、图案,也有用四方之神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做图案的,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着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 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

    中国文化 2022-01-02
  • 秦砖汉瓦是怎么来的
    秦砖汉瓦是怎么来的

    中国建筑陶器的烧造和使用,是在商代早期开始的,最早的建筑陶器是陶水管。到西周初期又创新出了板瓦、筒瓦等建筑陶器。秦代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混战的局面,各地区、各民族得到了广泛交流,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到了汉代,社会生产力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突飞猛进。所以秦汉时..

    中国文化 2022-01-02
  • 秦砖汉瓦是什么意思
    秦砖汉瓦是什么意思

    秦砖汉瓦,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一种建筑装饰,这个词语代表了建筑辉煌的时期,秦代的建筑非常壮观,如阿房宫,在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中能感受到到宫殿的富丽堂皇;汉代的瓦当是以动物装饰而出名,不仅造型完美,且品类繁多。 秦砖汉瓦是华夏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精美的文字、奇特的动物形象、华丽..

    中国文化 2022-01-02
  • 欧阳修的艳词有哪些
    欧阳修的艳词有哪些

    “江南柳,叶小未成荫。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留着待春深。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其实,这首望江南,乍看起来并读不出来有多艳。和当代一些诗词达人的那些直接进入情景的露骨的“性描写”要美好含蓄的多。 但即便如此,因为这首词的轻佻语境..

    中国文化 2022-01-02
  • 《 红楼梦》为什么叫《石头记》
    《 红楼梦》为什么叫《石头记》

    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通过电视接触到《红楼梦》了,作为中国延续至今的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书写和创作给了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文学价值,今天我们也去了解一下《红楼梦》这部巨制小说吧。 我们从哪里开始呢?那就从小说开头作者的自序开始吧,作者自云,因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

    中国文化 2022-01-02
  • 岁寒三友是指什么
    岁寒三友是指什么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喜欢把三种植物比喻为岁寒三友,而且岁寒三友的称呼已经延续了上千年,那么岁寒三友究竟指的是哪三种植物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中国传统寓意指松、竹、梅经冬不衰,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松,生机勃勃,常青不老;竹,虚怀若谷、君子之道;梅,冰清玉洁,傲雪迎霜。生于逆境,在..

    中国文化 2022-01-02
  • 立秋有哪些谚语
    立秋有哪些谚语

    立秋是属于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立秋的时候,人们也会有许多的庆祝活动,来迎接节气的到来,那么立秋农谚有哪些呢?接下来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2、早晨立秋凉飕飕,晚上立秋热死牛。 3、七月雨,八月旱,棉花桃子像鸡蛋。 4、..

    中国文化 2022-01-02
  • 立秋就是秋天了吗
    立秋就是秋天了吗

    立秋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立秋是大暑节气过后的节气,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立秋吧!那么立秋是秋天的开始吗?立秋节气最优美的图片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立秋是秋天的开始吗? 从科学的角度看,“立秋”标志着气温来到转折期,但不是秋天到来的标志。 从气象..

    中国文化 2022-01-02
  • 立秋贴秋膘吃什么
    立秋贴秋膘吃什么

    立秋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立秋的时候,人们也会有许多的习俗活动,而贴秋膘就是其中之一,那么立秋一起贴秋膘是什么情况呢?立秋一起贴秋膘是什么意思呢?立秋贴秋膘吃什么好呢?接下来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立秋一起贴秋膘是什么意思? 立秋贴秋膘的意思是:立秋时,民间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

    中国文化 2022-01-02
  • 陕西窑洞是什么样子的
    陕西窑洞是什么样子的

    陕西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传统民居形式,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 因为高原上的黄土粘、硬,不易塌陷。窑洞都是依山而建,在天然土壁上水平向里凿土挖洞,施工简便、便于自建、造价低廉,而且住在里面冬暖夏凉。直到今天,窑洞式房屋还广泛分布在黄..

    中国文化 2022-01-02
  • 陕北窑洞是什么样子
    陕北窑洞是什么样子

    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250米,劳动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一般窑洞为用石头或者砖头砌,窑洞上面覆盖厚厚的夯实的黄土,规模大的可做成并列多间或上下多层,外部也可另建房屋形成院落。下沉式是在平地上向下挖院式天井,再在井壁横..

    中国文化 2022-01-02
  • 窑洞怎么挖出来的
    窑洞怎么挖出来的

    窑洞在建筑学上属于生土建筑,其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但是他的开凿真的如我们想象中挖个洞那么简单吗?虽然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弃窑者多,造窑者少,但是我们从实地考察窑洞现状中可以发现单孔窑洞的宽一般是3.3米到3.7米之间,高3.7米到4米之..

    中国文化 2022-01-02
  • 窑洞类型有哪些
    窑洞类型有哪些

    窑洞的修建,庄面子一般高至九米,长十七至二十三米,用镢头修刮成水波等花纹,正面挖窑三至五孔,侧面根据地形也可挖一至三孔窑,前面取土为平空地,一般为三面筑墙,修建大门门楼。 窑洞一般高四米,宽八尺至一丈,深三丈,正面的主窑比其他窑洞略高,作正堂为长辈居住。窑口砌墙安门窗,一般为一门三窑洞或..

    中国文化 2022-01-02
  • 大四合院是什么意思
    大四合院是什么意思

    大四合院:正房是前廊后厦,后边有罩房。东西厢房南边的花墙子中间有一座垂花门,门内是四扇木屏风,东西厢房都有抄手游廊,与垂花门相通。有的花墙子在垂花门两旁,镶上两三个漏窗。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圆月亮门儿,可以从过道到后院去,有的有过厅,可以穿行。 外院,东西各有一道花墙,中间是月亮门儿,四扇..

    中国文化 2022-01-02
  • 四合院的如意门是什么门
    四合院的如意门是什么门

    如意门是咱京城四合院住宅采用最普及、最常见的一种宅门形式。如意门属于屋宇式大门中的一种,北京四合院的屋宇式大门还包括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和蛮子门。旧时,如意门的宅主不像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的宅主那样具有相当的政治地位和品级,也不像蛮子门的宅主在经济上有多富裕。 如意门多为..

    中国文化 2022-01-02
  • 四合院有哪些单体建筑
    四合院有哪些单体建筑

    四合院是由许多单体建筑组合而成,包括大门、正房、厢房等等。 大门 大门又叫街门、宅门,是北京四合院与外界沟通的通道,一般都修筑在整个院落的东南侧,以取“紫气东来”之意,也有说法是占据八卦中的巽位,即风位,是和风、润风吹进的位置,以引进东南风,挡住冬天的西北风,是吉祥之位,体现“坎宅..

    中国文化 202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