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文化

稷下学宫为什么能够成为百家争鸣的中心园地

编辑:爱上历史发布时间:2022-01-02 22:12

战国时期,诸侯为从多方面摸索统治经验巩固政权,多对各家学派都兼而礼之。有些诸侯国的君主还创办了学术活动中心,以吸引四方游学之士。稷下学宫就是齐国官方创办的一个学术中心兼政治咨询中心。因设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稷门附近,故称稷下。稷下学宫建立于齐桓公(田午)之时,历经百余年(公元前4世纪中叶~公元前3世纪后叶)而不衰,齐宣王时最盛。

稷下学宫何以成为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

齐鲁一带自西周以来一直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儒、墨两家思想都发源于此,因而出现稷下这样的文化学术中心并不是偶然。学术思想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各种思想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在国土辽阔而信息传播手段还很原始的古代中国,如果没有给各地文人学士提供直接进行学术交流的场所,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氛围,要想形成百家争鸣的蔚然大观,是十分困难的。

史书称齐地“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姜太公“修政因其俗”,其阔达好议之风受到尊重而保持下来。田氏治齐之后,为争取民心,继续推行“修为行赏,亲于百姓”的政策,当权者对民众舆论十分重视。正是在齐国的原始民主和自由气息还相当活跃的社会环境下创办的稷下学宫,促进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发展。

齐国政府创办稷下是出于招徕天下贤士的政治目的。但一经创办,其实际意义便超越了目的本身。它为学术思想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平台,极大地方便了学者间的了解和交流,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稷下百家争鸣的盛况

稷下学宫不主一家,对各派兼容并包,因而汇聚了来自列国的知名学者,齐国统治者采取优容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使学者们在这里享有充分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从而保持着学术和人格的独立。这些学者被称为“稷下先生”,他们虽然获得了显爵和优厚待遇,但并不担任具体官职,而是专门议论政事得失,这就是所谓的“不治而议论”。

兴盛时期的稷下学宫容纳了当时如儒、墨、道(黄老)、法、名、兵、农、阴阳、纵横等几乎所有学派,各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纷纷来此游说和游学,汇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其中不乏著名的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衍、邹奭、田骈、慎到、申不害、接予、环渊、彭蒙、宋钘、尹文、田巴、儿说、鲁仲连、荀子等。

尤其是荀子,15岁时即游学于齐国,曾经三次担任过稷下学宫的“祭酒”(最高学官),是稷下学宫名声最为显赫的学者。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受到稷下之学的熏陶,熟悉各家之学,吸收诸家的优秀成果,最终批判地总结了战国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

稷下学宫的特点

作为战国时期学术文化中心的稷下学宫,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游学为主,来去自由

游学是来稷下学宫的学者们及弟子们的主要活动形式。既有如荀子的个人游学,也有如孟子之徒的集体游学。齐国统治者对于天下游士,来者不拒,去者不止,还欢迎去而复返。稷下先生之所以来去匆匆,主要是因为当时有名望的学者在各诸侯国都受到尊重和礼遇,他们所关心的不是物质待遇,而是统治者能否采纳其道、接受其谏,一旦发现道不同不相为谋,就立即离去。稷下师生的来去自由,自然而然地促成了各国学术相互交流。

评论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