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世界历史人物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孤女童话 第2页

编辑:爱上历史发布时间:2022-01-02 22:21

对孤女进行基督教教义的内化

在基督教文化中,教母的职责是见证一个的孩子受洗,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传授基督教教义,帮助他成为一个合格的基督徒。莎士比亚在设计故事时不仅发挥了为孤女大开金手指的“仙女”属性,也扮演了对孤女进行信仰道德教化的“教母”属性。

莎士比亚是不是虔诚的基督信徒目前学界尚无定论,但在教堂受洗且多次在作品中谈及宗教问题的他无疑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在他的笔下,孤女们忠贞、谦卑、恭顺、慷慨,富有同情心,符合基督教教义对女性提出的美德要求。

这些有理想、有追求的女性把爱情和婚姻作为自己的归宿和目标。无论出身多么高贵,多么具有人文主义情怀,她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和界定内化成对自己的约束。

正如鲍西娅对丈夫说:“刚才我还拥有着这一座华丽的大厦,我的仆人都听从着我的指挥,我是支配我自己的女王,可是就在现在,这屋子,这些仆人和这一个我,都是属于您的了。”

莎翁如此着笔一方面受到了基督教伦理观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迎合统治阶级的等级秩序观和父权法律体制。

因为在16世纪上半叶一位女性持有、处理自己财产的法律权利是限于婚约中所载她能宣称属于自己的东西。借由婚姻,夫妻成为法律中的一人——而那人就是丈夫。他获得对妻子所有个人财产的绝对掌控权。

孤女童话的意义

作为极具人文情怀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在婚恋喜剧中对大多数女性角色的刻画还是积极正面的,肯定了伊丽莎白时代女性的温顺、贞洁和贤德。至于为什么多次选用孤女这一特殊形象作为女主角并给她们安排童话般美好的结局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无论是莎翁对孤女凄苦漂泊的同情,还是作为两个女儿的父亲而对孤女群体产生的父爱映射,作品本身的演出多少有助于让观众注意到现实社会中的这一特殊人群。没有了戏剧中的童话光环,孤女们是被社会边缘化的贫困群体,再加上性别弱势,她们的命运充满了艰辛。

正是因为这样,关注孤女命运的文学作品更显得难能可贵,为后来以孤女为主角的文学创作,尤其是19世纪涌现的女性文学作品,如《简爱》《海蒂》和《小公主》等)的兴起留下了历史参考版本。

评论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