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国历史
上古历史 夏商周历史 秦汉历史 三国两晋历史 南北朝历史 五代十国历史 隋唐历史 宋元历史 辽金历史 明朝历史 清朝历史 近代史 现代史

最新文章

  • 清朝立宪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清朝立宪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大清立宪,又称为“立宪运动”,是指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时间跨度从1905年至1911年,目的在于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 失败原因 即使是清政府已经发布上谕,决定预..

    清朝历史 2022-05-20
  • 同治中兴的影响
    同治中兴的影响

    “同治中兴”是指清朝后叶,同治帝在位期间(1862-1874年)的一个中兴阶段。适逢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媾和,及太平天国被消灭(1864年),政治上出现了一个和谐时期,下开洋务运动。也有人把清代咸丰至同治时期定为咸同中兴,作为一个中兴的阶段,但现时普遍都认为中兴时期主要在同治统治年间。 ..

    清朝历史 2022-05-20
  • 清朝火器营的军事作用
    清朝火器营的军事作用

    火器营在清一代起的作用和有关火器在军事上的威力有哪些?清人陈徽言所著的《武昌纪事》中说:“古今军中利器,异时殊宜,近惟火炮最擅制胜。我朝开国,及平定西域,征两金川,前后大小战功,皆赖其猛烈之力。钦定皇朝礼器图式,详载诸炮名式,如天聪五年造红夷大炮,名曰天佑助威大将军。 其后复造神武大将军..

    清朝历史 2022-05-20
  • 清朝的京察和大计
    清朝的京察和大计

    清代沿袭明制,定期对全国官员进行普遍性的考核。其具体分为京察、大计。 京察 京察和大计都是面向文职官员的,三年考核一次,按官员之品级、职任重要程度等采取不同方式,经过多次调整变化而成定制。三品以上京官及地方督抚,起初是自陈现职、年龄、民族、任官履历、任内功过等情况,由皇帝鉴定。 ..

    清朝历史 2022-05-20
  • 清朝内阁与明朝内阁的区别
    清朝内阁与明朝内阁的区别

    明朝时内阁有拟诏建议等权利,一定程度上辅助皇帝减少失误和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只限于抉择时的建议);而清朝,内阁则实为皇帝纯粹的佣仆,基本没有权利,只是皇帝的秘书,因为清朝的君主专制带到顶峰,没有一个机构或者个人能阻碍(反抗)皇权(除武装起义等),这一点清朝的军机处表现得最为突出。 ..

    清朝历史 2022-05-20
  • 清朝内阁制的职责
    清朝内阁制的职责

    内阁的职责是:“钧国政、赞诏命、厘宪典、议大礼”,“赞理机务、表率百寮”。具体说,凡下达的诏命,由它拟进与宣布。清初内阁与明朝内阁比起来,权力更加微不足道。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文馆为内三院,职掌记注皇上起居、诏令,收藏御制文字,只要是皇帝用兵、行政事宜,编纂史书,撰拟郊天告..

    清朝历史 2022-05-20
  • 清朝宣讲圣谕的历史与内容
    清朝宣讲圣谕的历史与内容

    据介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自撰写“圣谕六言”,向百姓宣讲,封建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教化工作从此规范化、制度化。清承明制,康熙帝更加重视教化工作,亲颁“圣谕十六条”。 整个“宣讲圣谕”时间为30分钟,内容涉及孝敬父母、遵纪守法、讲求诚信、邻里和睦、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 历史 ..

    清朝历史 2022-05-20
  • 首崇满洲政策的弊端与改制
    首崇满洲政策的弊端与改制

    过份安逸的生活终使满洲人的风俗从骑射民族的勤俭朴实变为奢华糜废,以至于可用于国事之人越来越少。随着国力日衰,清政府对满洲人的生计问题已然鞭长莫及。 一方面是八旗生计日益艰难,特别是康熙八年(1669年)最终停止圈地后,旗地已无新的来源,加上旗人生齿日繁,而官兵数额都有定限,新增旗丁已无法..

    清朝历史 2022-05-20
  • 首崇满洲政策的主要表现
    首崇满洲政策的主要表现

    清军入关之前,清太宗皇太极已仿照明制,设内三院和六部。入关后睿亲王多尔衮在基本沿袭明制的同时,为了巩固满洲王公贵族的最高统治地位和对全国的统治,确立了“首崇满洲”或称“满洲根本”的基本国策。 政治 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地位很高。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员,主要是满洲王公大臣,也有少..

    清朝历史 2022-05-20
  • 清朝顺治帝首崇满洲政策
    清朝顺治帝首崇满洲政策

    首崇满洲一词源于詹事府少詹李呈祥上书于部院裁撤满官、专用汉官之时顺治帝的答复。即保证满洲八旗在政治权利上的优势地位,是清朝的根本国策之一,基本上与王朝相始终,是清帝国分层次的等级民族统治政策的一个体现。 首崇满洲政策使得自大学士以下文武各官,皆以满洲官员居于首席,“各部院衙门堂司,悉令满..

    清朝历史 2022-05-20
  • 清朝十三衙门的组成和发展过程
    清朝十三衙门的组成和发展过程

    十三衙门,机构名。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由宦官吴良辅等的建议,设立“十三衙门”,作为内廷机构,为皇帝及其家族服务,在宫廷内侍奉皇室及其家族,以宦官为主管。 简介 十三衙门就是宦官衙门,主管也是宦官。 由清朝宦官吴良辅建议设立的机构,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设立..

    清朝历史 2022-05-20
  • 清朝的赋役制度
    清朝的赋役制度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 是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雍正时期开始实行。这一制度的实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

    清朝历史 2022-05-20
  • 康乾盛世的负面评价
    康乾盛世的负面评价

    康乾时期不足还表现在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生产力水平低下、军事实力不强、文化事业停滞不前,政治制度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尽管对康乾盛世褒贬不一,学者们对当时的人口问题、物价持续上涨、闭关自守、限制工商业发展、蔑视科学技术等均持有否定意见。 在中国历史纵向看,其盛世规模只有量的增加而没有质的改..

    清朝历史 2022-05-20
  • 康乾盛世的正面评价
    康乾盛世的正面评价

    清朝在康雍乾三朝时达到顶峰,被视为最繁华时期,有学者认为这段时期代表了中华文明的一个新的高峰。也有学者认为虽然康乾时期的人口和粮食产量呈快速增长态势,但与同时期的欧洲国家英国来横向比较的话,无论从存量还是从增速来看均具有较大差距。 正面评价 西方 在18世纪,来华的传..

    清朝历史 2022-05-20
  • 清朝与廓尔喀的外交关系
    清朝与廓尔喀的外交关系

    清朝乾隆时期,我国却将廓尔喀轻而易举击败,并且攻入廓尔喀王国首都加德满,令廓尔喀王国遣使乞和。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廓尔喀国王以商贸纠纷,说西藏商人卖给他们的食盐参杂有土,以此为由,派遣军队3000人进攻西藏,并且占领了西藏一部分的城池。清朝朝廷知道消息后,便派出大军前来援助,抵..

    清朝历史 2022-05-20
  • 清朝与暹罗的外交关系
    清朝与暹罗的外交关系

    郑信所建立的吞武里王朝与中原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刚刚执政的郑信便呈书清廷,希望接替大城国王由清帝册封其为暹罗国王。乾隆皇帝认为其夺国不正,不予认可,并回了一封措词严厉的饬文。 三年后,郑信趁清缅战事正酣时命人解送一批缅甸俘虏进献北京,并再次请封,几经投诚之下清..

    清朝历史 2022-05-20
  • 清朝与安南的外交关系
    清朝与安南的外交关系

    清仁宗嘉庆帝即位以后,安南的局势一度更加动荡不安,阮光平死后,儿子阮光纘继位,不仅与故广南王的后裔阮福映发生内战,还暗中支持中国广东省一带“洋盗”的活动,而嘉庆却无力象乾隆时那样耀武扬威,只得采取克制优容态度,终于酿成严重问题。 “洋盗”事件从最初就有阮光纘支持的安南人参与,嘉庆深知此情..

    清朝历史 2022-05-20
  • 清朝与俄国的外交关系
    清朝与俄国的外交关系

    康熙时期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驱逐沙俄侵略军,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签订不久,沙俄就向清政府提出派人来华学习中国文化。俄罗斯人主要想学喇嘛教经典,因为在沙俄新拓展的东方领土上,很多民众都信奉喇嘛教。另外,俄人来华,还想学习满汉文字,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 对于俄国的要求,清政府欣然..

    清朝历史 2022-05-20
  • 清朝与日本的外交关系
    清朝与日本的外交关系

    清朝统一台湾后,康熙帝由郑氏那里了解到对日贸易的好处,于是于1685年颁布了《展海令》允许人民出海经商。这一政策致使去长崎的唐船骤增三、四倍以上。 同年,日本政府则颁布《贞享令》,规定每年去长崎贸易的总额:中国船贸易额不得超过白银六千贯,荷兰船不得超过三千贯。贸易总额超过白银六千贯后,即..

    清朝历史 2022-05-20
  • 清朝的新疆地区范围
    清朝的新疆地区范围

    清代新疆分为天山北路的准部和天山南路的回部,统属於伊犁将军。其中的蒙古游牧地区实行盟旗制。维吾尔、布鲁特、塔吉克等族地区则实行伯克制。蒙古旧土尔扈特部与中路和硕特部设立旗、盟:旧土尔扈特部为南北东西四路乌讷恩素珠克图盟,和硕特部为巴图塞特奇勒图盟。 凖部地方设乌鲁木齐都统,统辖乌鲁木齐(..

    清朝历史 2022-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