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宋元历史

北宋党争的特点 第2页

编辑:爱上历史发布时间:2022-05-20 00:33

北宋的党争不以皇权的削弱为前提。

宋代自开国起制定的建国、治国的方针大政,都是针对唐五代的历史经验教训而建立和制定的,以至后来沿袭为"祖宗家法"。这些国策无一不是以巩固、加深皇权为终极目标。

有宋一代,宦官、宗室、后妃、外戚集团之所以自始至终都没有形成对中央皇权构成威胁的独立的政治力量,这与皇帝与士大夫对"祖宗家法"的谨守是密切相关的。

熙宁变法时,宋代的君权与相权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仍没有背离"君尊臣卑"的原则,宋代士大夫阶层尽管担负着与皇帝共治天下的重任,成为维系、支撑宋王朝的主要政治力量,但却从不会慕夺皇权。

这充分说明宋统治者所作的与士大夫群体"共治"天下这一决策的正确性,在"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一祖宗家法的影响下,宋代士大夫作为封建政体的重要组成,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以及优待。

而作为士大夫群体,也以与皇帝同治天下作为应有的政治权力。这种主人翁意识折射出了宋代特有的政治氛围,也是宋代士大夫群体有别于其他朝代的特殊气质。

北宋自开国以来,一直持对文人群体的抬爱态度,宋代帝王也从未想要削弱手中的集权,他们收兵权、分事权、扩大科举,无一不是想把权柄握在自己手中。

这样一来,大批有学识的知识分子被送上了政治舞台,甚至允许不同政见的大臣并立朝堂,评头品足。但正是这种集权制度下的一丝多元意识形态,引发了党争这样一个新征兆。

宋代的党争,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这直接造成了政治决策效率的极端低下化。这给中国的政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内耗方式,而这种内耗,统治者既不能自我抑制又不能被社会消化,实是自北宋开国以来集权制下的必然产物。

宋代文臣在经学的教导下,怀着的一腔热血,带着理想化的政治抱负,却未能带来国家富强与民族的团结,实乃是历史的遗憾。

评论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