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亚洲历史

日本美学中的“侘寂”是什么 第2页

编辑:爱上历史发布时间:2022-01-02 22:29

日本学者藤田正胜在《日本文化关键词》一书中提到,为了给日本文化描摹一个“自画像”,他希望从古今的日本诗歌、艺术、宗教等,发现某种一以贯之的东西,成为“抓手”。他终于在著名俳句诗人松尾芭蕉的《笈之小文》中,发现了线索:“西行之于和歌,宗祇之于连歌,雪舟之于绘画,利休之于茶,其贯道之物,一也。且风雅之物随造化以四时为友。所见莫非花,所思莫非月。”

这里,西行、宗祇、雪舟、利休分别是上述诸领域大师。芭蕉在谈及俳句创作的精神时还曾说过要继承利休、绍鸥等的“wabi”(也翻译为“闲寂”),但不受制于茶道的规则。

那么,贯穿西行、宗祇、雪舟、利休等人创作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藤田正胜认为是对无常的深刻认识,以及以无常为基础的审美意识。对无常的强烈感受,是日本文学、艺术及思想中回荡的“通奏低音“。(《日本文化关键词》)

如今的茶道,更像是制度化的冥想练习。相应地,新的侘寂的哲学根基,是一句经过千利休重塑的禅宗格言:一期一会。意指你必须在此时此刻,对发生的一切事情,投入最饱满的关注,即身处当下。

而如今“侘寂”的概念似乎也赶上了“断舍离”等潮流。在华丽的酒店大堂使用一面和上稻草的泥墙,在价格不菲的茶屋里用歪歪扭扭的茶碗,在昂贵的设计师店里,一块餐垫上打着补丁……如此种种,似乎都是在鼓动我们新的一轮消费欲望,“断舍离”的浪潮过后,人们纷纷发现自己不过是“丢掉旧的去买新的”。“侘寂”的信条是“贫物质,富精神”。它提倡停止对追逐物质的迷恋,欣赏所遇之物,并享受圆融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侘寂是在当下物质丰富、信息纷繁的生活中的一味解毒剂,时时提醒我们享受物的乐趣的同时,还有“物外的自由”。

评论加载中..
加载中